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监管明朗化重塑竞争格局 加密原生玩家与华尔街正面交锋

2025-08-05

随着《GENIUS 法案》的落地,以及《CLARITY 法案》呼声日益高涨,美国数字资产监管的模糊地带正逐步被清理,一个更具确定性的法律框架正浮出水面。这一转变标志着长期游走于政策边缘的加密行业正逐步走向合规轨道,也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终于迎来入场时机。那么,问题来了:在政策红利的助推下,华尔街能否赶上加密原生企业抢占的先发优势?

 

监管不确定性曾成行业护城河

 

多年来,加密行业一直诉苦于“监管不清”,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模糊性成了它得以野蛮生长的温床。缺乏明确监管虽带来法律风险,却也为Coinbase、Robinhood等平台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募资、交易到托管,加密公司一边规避监管红线,一边迅速吸纳散户和机构资金,建构起自身的护城河。

 

相较之下,美国境内约3300家经纪自营商却被联邦法规牢牢限制,只能旁观资金从自己眼前流向那些不受同等监管约束的“非传统玩家”。加密创业者赢得了用户,建立了品牌,也提前卡位了新一轮金融基础设施的主阵地。

 

规则清晰,游戏开始重构

 

如今,局势正在逆转。随着SEC与国会对代币化资产的界定逐渐明朗,监管体系开始对所有市场参与者一视同仁。SEC委员Hester Peirce近期重申,任何形式的代币化股票在美国都属于证券,必须遵守联邦证券法。这不仅遏制了部分加密企业“监管套利”的空间,也为传统金融机构入局提供了明确路径。

 

传统华尔街力量迅速响应。贝莱德、富达主导的比特币现货ETF累计吸引逾1700亿美元资金;花旗、摩根大通等大行推出自主稳定币,试图在链上支付领域建立标准;金融科技巨头 Fiserv 更是计划将稳定币 FIUSD 作为服务工具推广至中小型银行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经纪自营商找到了切入点。他们可以通过代理清算等创新合规机制,低成本地为客户提供数字资产服务,而无需重建基础设施或申请全新牌照。E-Trade、富达、Merrill Edge等平台正抓住这一契机,以合规优势重新赢回市场话语权。

 

传统玩家正在“链改”自己

 

而与此同时,一些曾“无视监管”的加密巨头却开始向传统路径回归。无论是主动申请银行牌照、收购SEC注册的经纪公司,还是争相加入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它们试图将自己“包装”成更加可信赖、合规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SEC主席 Paul Atkins 也强调,数字资产市场的发展方向是将区块链融入现有金融系统,而不是推翻重建。他认为,合规、安全与投资者保护将成为下一阶段行业竞争的核心。

 

美国资本市场的新篇章由谁书写?

 

加密与传统金融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它们正迅速交融,竞争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权。美国经纪自营商拥有成熟的风控能力、合规机制和客户体系,在链上基础设施与政策框架日益对接的背景下,这种优势可能被迅速放大。

 

与此同时,从渣打银行在全球设立首个加密现货交易柜台,到亚洲市场大力发展代币化资产,各国资本市场的博弈也愈发激烈。美国若想继续保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华尔街必须在数字资产领域加速赶超。

 

监管清晰之后,竞争才刚刚开始。曾经的先发者能否守住城池?后发的金融巨头能否弯道超车?这将决定下一轮全球资本市场的权力结构。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