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比特币金融炼金术的幻觉:Strategy模式正在制造一场庞大的泡沫游戏

2025-07-07

导语

 

从Strategy(前MicroStrategy)掀起“比特币金库革命”至今,比特币财务公司的泡沫正在迅速膨胀。高收益幻象、金融工程奇技与散户FOMO心理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种看似永动机般的套利系统。然而,当我们剥离其看似复杂的金融外衣,真相或许并不那么华丽——这更像是一个经过包装的庞氏结构。本文将系统剖析Strategy的运营逻辑、优先股机制以及这场“无风险比特币收益”狂潮背后的实质风险。

 

从策略变革到全民模仿:Strategy崛起的幻象

 

自从Michael Saylor将MicroStrategy重塑为比特币持有公司,并更名为Strategy以来,这家公司就成为全球加密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到2024年底,Strategy持有的比特币已超44万枚,股东们沉醉于“每股比特币增长率达74.3%”的神话,而模仿其战略的上市公司也层出不穷。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收益”并非来自产品或服务收入,而主要依赖于新股东源源不断的资金输入。公司通过ATM机制不断发行普通股、可转换债券和创新型优先股,把散户的资金变成购入比特币的“动力源”,让老股东看起来“坐享其成”。这是金融市场中典型的庞氏结构雏形。

 

庞氏结构的精妙设计:优先股的金融炼金术

 

自2025年起,Strategy推出了三款“永久优先股”:Strike(STRK)、Strife(STRF)与Stride(STRD),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分层的“现金流索取权金字塔”。

 

- STRK具备股权转换机制,是一种带分红的期权式工具;

 

- STRF提供高达10%的固定股息但无转换权,优先级更高;

 

- STRD为非累积分红工具,进一步丰富“套利产品”菜单。

 

这些工具的本质是用“金融创新”包装无真实产出、纯靠市值溢价融资买币的旧逻辑。公司通过这些层层嵌套的工具不断扩大ATM发行规模,不断收购比特币,并将这一策略命名为“21/21计划”——后演化为更庞大的“42/42计划”,目标高达840亿美元。

 

表面上,这种模式借助“反身性飞轮理论”看似可以持续运转:市值上升 → 融资发行 → 买入比特币 → 股价再次上涨。然而本质上,这是一种建立在不断“击鼓传花”的二级市场定价泡沫。

 

真正的比特币收益从何而来?散户的口袋

 

“比特币收益率”这个看似高大上的指标,其本质是“老股东每股持仓的比特币增量”,但增量从哪里来?并非来自公司业务利润,而是新股东不断用更高价格接盘,所投入资金直接换成了公司新增持仓的比特币。换句话说:你以为你在买收益,其实你就是收益。

 

而这正是庞氏骗局的典型特征——用新资金支付旧投资人的收益。Strategy模式只是将这一点以金融工程包装得更复杂、更诱人。2025年5月,公司进一步提出210亿美元的ATM普通股发行与Strife发行叠加进行,表面是资本运作,实则是财富转移。

 

“比特币财务公司”泡沫正在蔓延

 

Strategy的模式已迅速在全球复制。那些面临主营业务萎缩、股价低迷的小公司纷纷“比特币化”,以求自救或短期拉升股价:

 

- Metaplanet:日本经济型酒店公司,转向比特币战略后一度股价翻倍;

 

- Méliuz SA:巴西科技公司,经历100:1反向拆分后全面押注比特币;

 

- Vanadi Coffee SA:原本在西班牙阿利坎特经营5家咖啡馆,如今成了比特币金库公司;

 

-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卖光黄金买比特币,股价一个月涨500%;

 

- H100 Group:瑞典生物科技公司被传获Blockstream支持后,股价暴涨15倍。

 

这类公司往往无稳定现金流或核心竞争力,靠发币或发股支撑比特币储备,其唯一价值在于“叙事”。

 

当泡沫破裂,谁来接盘?

 

在牛市中,这些结构还能自圆其说。但一旦遭遇比特币熊市或流动性紧缩,公司将面临几大困境:

 

- 优先股债权人优先偿还,普通股股东被彻底稀释;

 

- 净资产下跌但债务不减,导致融资能力枯竭;

 

- 被迫抛售比特币偿还可转换债券或派息;

 

- 市值与基本面脱节的公司股价断崖式下跌。

 

尤其是那些已发行数十亿美元优先股的企业,一旦比特币价格崩塌,其“金融飞轮”将彻底停摆,散户投资者承受全部损失。

 

结语:比特币不是骗局,但公司可以是

 

Strategy不是银行,没有收入;它只是不断借钱、发股来买比特币。如果你以为这是聪明的资本配置,那你很可能成了套利结构中的“猎物”。

 

我们必须区分比特币与比特币公司之间的本质区别。比特币本身并非骗局,但许多围绕比特币构建的金融模型,很可能是庞氏式套利工具。

 

投资者在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诱人的“无风险收益”时,更应问一句:这些收益,真的来自价值创造,还是只是我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