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若特朗普解雇鲍威尔,美联储与全球市场将步入高风险试验场

2025-07-18

在美国总统大选舆论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有关特朗普可能再次试图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传闻重回市场视野。7月16日晚,据《纽约时报》援引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曾在与部分众议院共和党人会面时展示了一份拟定好的解雇鲍威尔的信件草稿,并征询意见,随后又迅速否认相关计划。这一反复姿态,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也再度引发对“特朗普经济学”可能走向的深层担忧。

 

长期以来,特朗普对鲍威尔的货币政策立场颇有微词。自其首次执政起,他就多次公开要求降息,甚至提出希望美联储直接下调利率300个基点,以减轻联邦政府债务负担。然而,鲍威尔始终坚持央行独立性,未按特朗普意愿行事,甚至在面临政治压力、舆论攻击和调查威胁的情况下,依旧坚守政策中立,其抗压能力与制度忠诚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为“现代央行治理的楷模”。

 

市场的第一反应:剧烈波动与短期错配

 

假如特朗普真的成功解除了鲍威尔的职务,并任命一位更倾向于顺从白宫意志的新任美联储主席,市场的即时反应或将如下展开:

 

1. 美债收益率与美元指数或将迅速下行,因为市场会预期新任主席将推进快速、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同步走强(即人民币升值),反映短期资本回流预期。

 

2. 大宗商品全面上扬:黄金、原油及基本金属价格或迎来跳涨,作为对货币贬值及不确定性上升的对冲手段。

 

3. 美股短线下挫:尽管降息通常利多股市,但政策不确定性激增,加上对美联储信誉的担忧,可能导致投资者先行撤离。

 

4. 人民币计价资产相对稳定:尽管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但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市场夜盘期货等或呈现价格“钝化”走势。

 

现实制约:联储机制并非总统意志可左右

 

然而,即使新任联储主席确实更配合白宫意志,其政策操作依旧受限于制度机制:

 

货币政策框架无法随意更改。任何根本性的政策转向,均需依赖长期的理论构建与广泛内部协商。这种技术与政治兼具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FOMC内部投票机制起关键作用。利率调整须经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多数投票通过。即便主席意图明确,若其他理事持保守或中性立场,降息路径仍难以迅速启动。

 

历史前例警示:即使在2020年流动性危机期间,美联储也只一次性降息1个百分点。要推动一次性降息300个基点,除非出现严重的金融崩溃,否则几无现实基础。

 

换言之,美联储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去政治化”设下屏障。这种制度惯性将使新任主席的激进政策举步维艰。

 

中长期展望:政策操弄的经济代价

 

假设特朗普最终得偿所愿,不仅成功解雇鲍威尔,还任命了一位“意志统一”的联储主席,并在其主导下迅速实现了大幅降息——这一做法可能在中长期埋下更深的隐患:

 

1. 美元在短暂下跌后反向走强:初期因降息预期导致资本外流,但随着市场察觉美国政策混乱,避险情绪反而可能再次推高美元。

 

2. 美债收益率结构性抬升:尽管短期内下降,但若投资者对长期通胀和财政可持续性失去信心,将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3. 黄金行情高度不确定:一方面利率上升压制其表现,另一方面全球对美联储公信力的担忧或促使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回归视野。

 

4. 资产价格虚高与经济泡沫风险升温:在宽松货币推动下,美股、原油、商品或同步上涨,形成“类2021年”泡沫结构。

 

5. 最终走向结构性危机:泡沫一旦破灭,将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美联储被迫再次祭出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工具,财政赤字迅速扩大,债务风险累积。

 

制度与现实的对撞:经济规律不可违

 

这一情境如同强行让一位年迈体弱者猛服补药、注射激素试图焕发青春,短暂“兴奋”之后,很可能换来的是加速衰竭的终局。

 

真正决定国家经济健康的,从不是政策“强刺激”,而是资本的边际回报率、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若无相应的内生动力,即便再激进的降息也只会制造“死猫跳”(Dead Cat Bounce),而非真正的复苏。

 

结语:这是一次高风险的政治经济实验

 

虽然金融市场对“特朗普式干预联储”的路径充满担忧,但从另一角度看,这或许是观察现代央行制度韧性与市场反应极限的一次罕见实验。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其影响或将远超金融市场,成为未来货币政策独立性讨论的典型案例。

 

在制度与权力的对撞中,美联储将走向何方,全球资产价格又会如何演变,或许只需一纸“解雇令”,答案便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