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币“反叛者”转向合规申请许可证 这场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5年,曾经试图挑战传统金融体系的稳定币“反叛者”们,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们不再冲击银行,而是主动申请货币监理署(OCC)的正式许可证。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加密行业与监管机构之间微妙的博弈,也揭示了稳定币生态走向主流的复杂真相。
我一直试图理清“GENIUS法案”的全貌与背后逻辑。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愈发显得荒诞——一场从“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激进革命,逐渐演变成“快速行动、合规监管”的制度化进程。请允许我分享这条看似矛盾却必然的发展路径。
这部法案已正式生效,稳定币的监管框架也终于明晰起来。发行主体必须明确,监管机构身份也清晰无误,运作机制的边界被严格限定。不再是神秘莫测的“暗网货币”,稳定币成为可以量化、管理的合规资产。
然而,这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值得深思。
如果问加密行业的支持者,他们会欣喜若狂,称这是一场加密货币进入主流市场的里程碑,是监管革命的曙光,是“监管清晰度”、“机构采用”以及“货币未来”的象征。47页的法案文本被他们视作新宪法的宣言。
而若你去访谈美国财政部官员,他们会强调这一监管体系如何进一步巩固美元全球主导地位,如何让金融体系更安全、更可靠,吸引投资资金回流美国,所有官僚语言铺陈开来,展现出宏观金融战略的权谋。
那么,到底谁是这场变革的赢家?表面上,监管者与加密行业似乎双赢。但实际上,监管方获取的利益远大于加密方。
曾几何时,加密货币和比特币志在推翻传统银行体系,打破美元霸权。如今,它们反而期望银行成为背后发行、托管由美元支持的数字资产。这是令人惊讶的转折。
核心矛盾在于:传统银行对稳定币的潜在威胁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有其合理性。因为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可能从传统银行存款逃向无利息、全额储备的数字货币。国会的应对策略是通过立法禁止稳定币向持有者支付利息,实质上是保护银行免受激烈的竞争冲击。
法案明确规定:
“任何获批的支付稳定币发行方,不得因持有或使用其支付稳定币而向持有人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或收益(无论现金、代币或其他形式)。”
与此同时,加密行业正在努力打造一种无需信任的去中心化金融替代方案。现如今,你可以在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应用中,通过嵌入式区块链小部件直接链上转账稳定币,而背后则由持牌发行方结算,这些发行方又与大型银行如摩根大通合作。表面上,这就是革命,但背后的逻辑依旧是传统金融的延续,只是用户体验更便捷,监管文书更多。
《GENIUS法案》像一台复杂的鲁布·戈德堡机器:你可以拥有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但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
- 获得货币监理署批准
- 保持1:1的美国国债票据全额储备
- 提交CEO和CFO签署的月度合规证明
- 允许监管机构根据命令冻结代币
- 承诺永不支付利息
- 业务活动限定于“稳定币发行与赎回”
这最后一点尤为讽刺——你可以用革命性金融技术改变行业,却不允许用它去创新超出传统边界的金融服务。
这场运动,本应反体制的“反叛”,如今正在被彻底体制化。Circle和其他已合规的稳定币发行商庆祝新法案,因为他们能够合法运作并且看着那些未达标的竞争者被市场和监管逐出沙盒。
与此同时,Tether面临存亡考验:要么彻底透明、合规,否则将在2028年前被美国主流交易所封杀。对一家起家靠离岸银行和不透明操作的企业来说,这犹如“吸血鬼被逼在白天工作”。
但Tether本身似乎无所畏惧。它的市值达到1620亿美元,超过高盛,甚至比许多国家GDP还大。它的规模使得监管压力更多像是建议,而非强制。
此外,“Libra条款”——这条条款得名于Facebook未遂的数字货币项目——有效阻止大型科技公司轻易发行稳定币。如今,Facebook若要发行类似数字美元的稳定币,必须满足完全由美国国债支持、无息支付,并需获得联邦委员会一致批准。这套体系的设计,体现了对主权货币的最大尊重与保护。
背后还有经济上的现实驱动。美国商家支付给Visa、Mastercard的手续费高达2%至3%,成为运营成本中的大头。相较之下,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支付手续费低至几美分甚至更低,巨大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亚马逊、沃尔玛等大型商家对稳定币的兴趣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支付高额信用卡手续费,而非直接用数字美元结算?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潜在的反馈循环风险。假如稳定币的规模达到数万亿美元,那么其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将非常巨大。然而,稳定币持有者的信心波动可能导致大量赎回,进而引发国债市场的剧烈波动。换句话说,美国政府的借款成本将受制于加密货币社区的心理情绪,这种市场机制从未有过的脆弱性令人忧虑。
这正是加密货币从无政府主义的点对点货币,逐渐演变为受到严格监管的机构资产类别的真实写照。比特币曾代表着无需信任的去中心化理想,而如今,法律强制要求数字美元必须由值得信赖的第三方发行,并对监管机构负责。
法案还规定,发行方必须在监管命令下具备冻结代币的能力,这意味着每一个声称去中心化的稳定币,都必须拥有一个“中心化终止开关”。这不是系统漏洞,而是法律特性。
最终,我们创造了一种带有强制审查权限的“抗审查货币”,这一矛盾本身就足够讽刺。
别误会,我支持监管清晰性,支持由美元支撑的稳定币,这的确对加密创新和数字货币主流化有重要推动作用。但别假装监管方的介入是因为他们热爱创新,而是因为有人意识到,借助数字美元推广和扩大美国国债购买,将极大巩固美元霸权。
每铸造一枚USDC,就意味着美国国债市场多了一笔买单。当前,USDC规模超过2400亿美元,数百亿美元资金直接流向华盛顿,推动全球对美债的依赖。每一笔跨境交易,都减少了欧元、日元的使用,为美元帝国添砖加瓦。
《GENIUS法案》堪称一场披着国内监管外衣的外交经济战略。
这也引发深层次思考:我们到底在构建什么?是打造去中心化的金融体系,还是将加密货币变成美元货币政策的附庸?当99%的稳定币都挂钩美元,每一项创新都需要监管机构批准,我们是否无意间制造了最复杂的美元全球分发网络?
只要支付顺畅,人人赚钱,是否还有人会介意这是否是一场革命?
说到底,我们看见的可能是一场金融基础设施的渐进式成熟过程——从19世纪的“野猫银行”到今天的联邦储备系统,加密货币正逐渐成长为系统中不可或缺但规矩化的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只追求快速、低成本转账的普通用户来说,这样的稳定币生态或许正是他们的理想选择。
大型银行如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集团正积极准备,将成为这些新监管稳定币的主要发行者。那些昔日被加密货币视为颠覆目标的金融巨头,如今成了加密产业合法化的最大受益者。
这或许不是任何人想象中的彻底革命,却可能成为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变革。而且从某种奇特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场天才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