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为什么有人愿意溢价买入比特币储备公司股票?

2025-07-31

一种超越比特币收益率的另类路径,还是金融工程的庞氏游戏?

 

在当下加密金融结构不断演化的背景下,所谓“比特币储备公司”——以 MicroStrategy(MSTR)为代表的企业,逐渐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加密资本运营范式:它们并非直接追求美元收益,而是致力于最大化每股比特币的持有量(BPS)。这类公司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种用公司股权为载体的“超比特币”收益结构,吸引市场以高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其股票。

 

一、比特币财库的运作逻辑:溢价换增值

 

以 MicroStrategy 为例,公司并不追求短期买卖差价,而是持续通过两种方式扩张其比特币头寸——增发股票(ATM)和杠杆融资(债务)。其基本逻辑是,当公司股票价格高于每股账面价值(即 mNAV > 1)时,可以通过发行新股换取美元资金,直接用于购入更多比特币。在这种前提下,即便股本被摊薄,但只要每股比特币持有量(BPS)仍能提升,长期股东就获得了“比特币收益”。

 

举例来说,若一家公司在100亿美元市值下持有价值50亿美元的比特币,即mNAV为2,发行10亿美元新股并全部用于购入BTC后,虽然mNAV略有下降,但BPS却得以提高。理论上,这种“金融工程”操作可以反复进行,只要市场愿意给予持续的溢价,公司的比特币储备就能在不稀释股东价值的前提下不断扩大。

 

二、股票增发并非“击鼓传花”,而是结构性套利

 

这种机制的关键在于“结构性套利”:管理层通过在mNAV溢价时卖出股票,将短期交易者的资金转化为长期比特币储备,从而提升核心股东的BPS。尽管听起来像是“找更傻的人接盘”,但如果公司能持续提高每股比特币持仓,且比特币价格中长期向上,则“以高于账面价值买入”也有其理性基础。

 

反向而言,当公司股票大幅折价交易时,也可以选择抛售部分比特币回购股票,以减少股本总量,从而提升BPS。这是一种股权结构与加密资产之间的动态再平衡机制。

 

三、第二条增长曲线:债务的杠杆效应

 

除了股权融资,比特币储备公司还可以引入债务杠杆以进一步提升收益。其核心思路是利用比特币的长期年化增长预期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例如,如果一家公司能以8%的年利率发债,而预期比特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它就能获得12%的“比特币利差”。通过债务筹资购入更多比特币,公司BPS进一步上升。

 

这种策略并非没有风险,但如果债务结构合理、期限远、清算价安全距离大,实际上比很多人担心的“加杠杆爆仓”要稳健得多。MicroStrategy 就采用了极具保护性的债务结构,其头寸几乎不可能在常规市场波动下被清算。

 

四、山寨币储备公司:危险的仿制品

 

然而,并非所有加密资产都适合成为储备资产。对于大多数山寨币而言,长期走势不如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基本面缺乏确定性等因素,使其难以复制MSTR的模式。尤其是当债务被引入时,如果山寨币价格回落,债务成本将迅速吞噬公司资产。

 

因此,“山寨币储备公司”大多只能依赖股权融资单一路径,无法构建真正的“比特币收益率”机制。这种单腿模型决定了其mNAV长期趋向于1,甚至折价交易,难以构成持久投资逻辑。

 

五、全栈加密储备公司的飞轮模型

 

一个成熟的“全栈式”比特币储备公司,往往从股权融资(ATM)起步,通过持续购入BTC建立市场信任与品牌定位;随后引入债务杠杆,用更复杂的资本工具进一步扩大比特币储备。只要市场继续给予溢价,公司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正反馈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 MicroStrategy 能够在2024年为股东创造超过75%的“比特币收益率”,使得投资者即使以1.75倍mNAV买入,也能在一年内完全“回本”溢价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储备公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资产,而是一种设计用来超越比特币表现的金融工具。

 

六、结语:比特币公司不是买贵了,而是赌远了

 

长期来看,投资者愿意以2美元换取1美元账面价值的比特币储备公司股票,不一定是“非理性”。只要公司能持续获取比特币收益率,并把短期市场热情转化为长期资产积累,那么其每股比特币“理论底价”就会不断抬升。比特币储备公司因此成为另类的“超比特币资产”。

 

当然,所有这些运作逻辑都建立在对比特币长期上涨的信仰基础上。一旦比特币进入长期下行周期,结构性溢价就会迅速崩塌,财务杠杆也将反噬资产负债表。因此,这类公司对比特币的信仰程度与风险暴露同样极致,它是比特币牛市的最大杠杆,也是熊市中的最后接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