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莱德囤积三个百分点比特币的背后 金融版图正在被重塑
在全球加密市场的历史进程中,2025 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通过旗下的 iShares 比特币信托基金(IBIT)快速囤积了超过 3% 的比特币总供应量。这不仅是一项投资,更是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信号,预示着比特币正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另类投机品”进化为机构级资产。
贝莱德比特币仓位的规模与速度
自 2024 年 1 月 11 日 IBIT 上市以来,该 ETF 的增长速度远超预期。截至 2025 年 6 月 10 日,贝莱德通过 IBIT 已持有超过 66.25 万枚比特币,占比特币总供应量的 3% 以上,市值约 724 亿美元。
对比之下,全球最知名的黄金 ETF——SPDR 黄金股票基金(GLD),花费了超过 1600 个交易日才管理到 700 亿美元资产,而 IBIT 仅用 341 天便实现了同等规模,创下了 ETF 历史最快增速纪录。
这一现象表明,机构资本已不再对比特币犹豫,而是以惊人的速度推动其进入全球资产组合体系。若资金流入趋势延续,IBIT 甚至可能成为比特币的最大单一持有者,其规模仅次于“神秘创始人”中本聪所持有的早期比特币。这意味着,比特币的所有权结构正在发生集中化转移。
贝莱德为何大举押注比特币
贝莱德的战略逻辑并非短期套利,而是明确的长期配置。
在其内部论述中,比特币被定义为“具有波动性但拥有巨大上行潜力的资产”,是一种类似黄金的稀缺性资产,却依托于去中心化的数字网络。贝莱德认为,比特币的独特价值来源主要有三个维度:
1. 稀缺性:比特币总量上限 2100 万枚,且随着减半机制持续收紧供应,真实可流通数量更为有限。这为其确立了类似黄金的稀缺逻辑。
2. 宏观避险属性:在主权债务风险积累、全球货币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比特币被定位为美元体系之外的中立储备资产,可以对冲法币贬值和政府过度干预。
3. 数字化转型趋势:作为新一代“数字黄金”,比特币承载了从传统金融体系向数字价值体系转型的象征意义,尤其受到年轻一代投资者的青睐。
因此,贝莱德不仅是被动迎合市场情绪,而是主动选择比特币作为资产组合的多元化来源。他们甚至提出,在传统 60/40(股票/债券)投资组合中配置 1%\~2% 的比特币,就能产生显著的收益改善效果。
ETF 与比特币市场的互动
贝莱德持仓超过比特币总供应量的 3%,无疑加速了比特币市场的“机构化”。
支持者认为,机构的进入能改善市场结构:流动性增强、价格发现更有效、波动率逐步下降。随着 ETF 的规模扩张,比特币将更接近“成熟资产”,被纳入养老金、保险资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的组合。
然而,批评者则担忧,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念正被侵蚀。ETF 的壮大意味着比特币流入了中心化的托管体系,与最初强调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相去甚远。更现实的风险在于,机构化可能引入传统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如杠杆操作、量化交易和市场操纵。比特币因此可能丧失其与其他资产的“低相关性”优势,逐渐变成另一个高风险的金融工具。
主流合法性与中心化悖论
贝莱德的参与无疑为比特币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多年间,比特币被主流金融机构排斥、嘲讽,如今却成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主动持仓的重要资产。对于传统投资者而言,ETF 提供了熟悉的投资渠道,绕开了自托管的复杂性,降低了进入壁垒。
但这也带来一个悖论:去中心化的资产正在被中心化机构掌握。当前市场正逐渐形成一种混合模式:底层协议保持去中心化,但接入层由大型机构、交易所和托管方主导。中本聪的理想与现实应用之间,正在形成妥协。
监管的博弈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贝莱德能推出 IBIT,源于美国证监会(SEC)在 2024 年初批准现货比特币 ETF 的历史性决定。但更广泛的加密资产监管仍陷于模糊地带。例如,以太坊和 Solana 的证券属性争议,直接阻碍了相关 ETF 或衍生品的发展。
机构已做好配置准备,但缺乏统一、可信赖的全球规则。未来监管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将决定比特币以及整个加密市场能否真正走入主流资本体系。
结语
贝莱德的比特币仓位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标志着金融秩序的一次深层变革。比特币正从边缘实验品演变为全球投资组合中的常规配置。而随着这种转变,新的矛盾也在出现: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的冲突,风险对冲与风险放大的拉扯,创新与监管的赛跑。
可以说,贝莱德囤积比特币的背后,不只是资本选择,更是全球金融未来方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