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财库模式的机遇与隐忧——BMNR的mNAV飞轮机制及潜在风险
近年来,美国上市公司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试图走出一条类似于 MicroStrategy 的道路,通过股权融资加速购入以太坊,将自身打造成“ETH 财库型”企业。这种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引起高度关注,也让 BMNR 在短时间内站上舆论与估值的风口。然而,随着估值波动、融资节奏和市场信任的不断交织,BMNR 的“飞轮模式”是否具备长期可持续性,正成为市场争论的焦点。
BMNR的ETH持仓与市值结构
截至 2025 年 8 月中旬,BMNR 持有约 129.7 万枚 ETH,按市价折合约 57.7 亿美元,使其位列全球第三大加密资产储备公司,仅次于 MicroStrategy 与 MARA。与此同时,公司流通股本已膨胀至约 1.735 亿股。
股价在 8 月上旬出现剧烈波动:从低点 30.30 美元快速攀升至 71.74 美元,区间涨幅高达 136.8%,随后回落至 57.81 美元。尽管回撤约 19.4%,但与低点相比仍上涨近 91%。按收盘价计算,公司市值约 100.3 亿美元。结合其 ETH 储备与现金、债务情况,BMNR 的 mNAV 倍率约为 1.74,意味着市场估值显著高于其持仓资产价值。
这一波动反映出市场对 BMNR“以股换币”模式的复杂态度:在增持节奏与 ETH 储备数据公布后,股价被迅速推高,但在 mNAV 溢价过度扩张、增发压力上升和 ETH 回调的共同作用下,又触发了均值回归。
飞轮机制的正反循环
BMNR 的核心逻辑在于 mNAV 驱动的反身性飞轮。当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时,公司便可通过 ATM(At-the-Market)增发股票获得资金,再购入 ETH,提升每股 ETH 持仓,从而强化市场叙事并再次推升估值。这种“正反馈”机制类似杠杆化的循环。
然而,当 mNAV 收敛或跌破 1 时,飞轮可能逆转:增发资金被视为稀释,估值逻辑失效,股价承压。如果叠加 ETH 下跌、市场流动性下降或监管不确定性,负反馈链条可能迅速放大,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这套机制的持续性取决于三大条件:
1. 市场是否持续认可 ETH 财库逻辑;
2. ETH 本身价格能否维持强势;
3. 公司在增发、采购、质押收益等环节上的执行力。
四大潜在风险
尽管 BMNR 目前风头正劲,但其模式存在天然脆弱性:
1. ETH 价格波动风险:作为“币本位”公司,BMNR 的估值与 ETH 高度绑定。一旦 ETH 出现大幅下跌,NAV 与 mNAV 将同步下滑,可能引发双重杀伤。
2. 溢价收窄与融资失灵:如果 mNAV 回落至 1 以下,公司将失去通过增发增持 ETH 的能力,市场对其成长性的信心将迅速瓦解。
3. 流动性与监管不确定性:中小盘公司融资能力高度依赖市场情绪和宏观流动性,同时 ETH 财库模式尚未被监管明确定义,未来可能被要求适用更严格的披露和金融监管框架。
4. 壳结构信任风险:BMNR 作为转型后的中小盘壳公司,本身缺乏稳定营收与现金流。若 ETH 叙事失效,估值将失去锚定点,市场信任可能瞬间崩塌,类似于当年 ICO 潮退后的泡沫破裂。
信任才是飞轮的核心燃料
BMNR 的故事本质上并非单纯的“买入 ETH”,而是将股权融资、加密资产与市场情绪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资本结构与区块链资产的混合玩法。在牛市环境中,这套飞轮机制极具扩张性,但在下行周期中同样会显得异常脆弱。
最终决定 BMNR 走向的,不是它能买入多少 ETH,而是市场是否愿意长期相信其“持续增厚每股价值”的能力。正如 ICO 潮退后所揭示的那样,一旦信任断裂,再强的叙事也无法维系。BMNR 的未来或许将成为检验“美股版加密壳公司”可行性的关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