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通向三十万亿美元 RWA 市场 稳定币之外的增长引擎在哪里

2025-09-16

2025 年,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规模已接近 3000 亿美元。根据部分机构预测,到 2034 年,这一数字有望膨胀至 30 万亿美元,足以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键板块比肩。

 

推动这股浪潮的核心力量无疑是稳定币。仅以太坊链上,本周稳定币供应量便突破 1650 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然而,这只是开端。要真正支撑起三十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区块链生态需要远不止稳定币,还需解决基础设施、监管框架与流动性瓶颈的深层挑战。

 

区块链能承载如此庞大需求吗

 

当前的链上环境依旧存在高手续费、摩擦系数大、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Polygon Labs 全球支付业务负责人 Aishwary Gupta 直言:“系统仍在演进。” 在他看来,底层技术的升级速度已远超外界预期,过去的扩容难题正逐步淡化,但新的障碍正在浮现,例如监管壁垒与流动性匮乏。

 

对比 2021 年的初创时期,如今代币化支付的体验已改善数倍。彼时,用户往往要支付 5%-10% 的链上入口费用,还可能在五个平台中只有一个能顺利完成操作;如今的出入金与转账流程显著顺畅。换句话说,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合规与市场结构。

 

监管与流动性决定未来格局

 

Aishwary 指出,不少市场因合规限制导致流动性集中在少数持牌机构手中,从而滋生套利。事实上,链上转移数十亿美元的成本仅需一美分,但能否合规完成出入金,才是真正的瓶颈。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新加坡、欧洲与中东正逐渐成为代币化资产的核心阵地。

 

- 美国:凭借《GENIUS 法案》带来的监管明晰度,美国正在从长期滞后转向引领。

 

- 新加坡:通过《支付服务法案》与《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为稳定币与数字资产设立了明确的许可制度。

 

- 欧洲:MiCA 法规虽进展缓慢,但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了合规框架。

 

- 中东:阿布扎比等地已经明确了银行发行稳定币的监管要求,形成了合规与储备管理的双重保障。

 

这些地区的政策方向将决定数万亿美元资金是否愿意涌入链上。

 

闲置资本与收益博弈

 

在稳定币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如何为链上资金提供收益成为另一个关键问题。正如 Aishwary 所言,银行的闲置资本尚能带来一定利息,如果链上美元无法比链下更具吸引力,用户便不会长期留存资金。

 

事实上,链上收益产品正在迅速扩张。到 2025 年中,代币化美国国债的管理规模已突破 74 亿美元,高盛、纽约梅隆银行和 Securitize 等机构均在积极配置。这类资产不仅带来更高收益,还能实现即时结算与灵活抵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于传统金融工具。

 

稳定币之外的新趋势

 

除了稳定币,RWA 代币化的潜力正逐渐显现出多条分支路径。

 

- 代币化股票:尽管成为 CEX 与 DeFi 平台的热门话题,但由于流动性不足与用户获取渠道重叠,实际需求并不旺盛。

 

- 非美元稳定币:Polygon 已占据全球 50%-60% 的市场份额,增长迅速,且在跨境支付中地位日益突出。

 

- 代币化商品:黄金、白银、石油与农产品的代币化正在拓展交易便利性。2024 年该市场规模已达 250 亿美元,其中黄金代币 alone 价值 17 亿美元。

 

这些资产虽已上链,但尚未形成独立的生态体系。未来谁能率先打通流动性与合规壁垒,便可能成为下一个数十亿美元甚至数万亿美元级的突破口。

 

三十万亿美元的前景

 

在全球央行加速囤积硬资产的背景下,黄金创下战略储备新高,代币化黄金顺势崛起已在情理之中。短短数年间,代币化已从概念验证转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基础设施,数十亿美元资金正通过跨境渠道配置到多元化的现实世界资产。

 

未来十年,RWA 的爆发式增长将不仅依赖稳定币,还取决于监管进展、流动性网络的完善、以及商品与非美元资产的全面代币化。最终,真正能将市场推向 30 万亿美元规模的力量,可能是“稳定币+新型链上资产生态”的协同作用,而非单一赛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