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流动性紧缩再临 全球金融体系承压升级
美国流动性紧缩再度来袭,回购市场(repo market)压力剧增,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如暗流般涌动。过去几周,美国隔夜融资利率(SOFR)不断攀升,资金成本持续上扬,引发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高度警觉。区域银行股价重挫,信用利差扩大,短期融资市场的紧张局面让人想起2019年与2023年的流动性危机。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危机迹象似乎更为复杂、更具结构性,甚至可能演变为影响全球的金融风暴。
金融系统的核心在于流动性,而当前的美元资金环境正经历由“过剩”转向“短缺”的急速转变。SOFR与反向回购利率的差距飙升至2019年以来的高点,SOFR甚至一度高于美联储折扣窗口利率——这是非季末情况下极为罕见的现象。与此同时,区域银行股暴跌引发市场连锁反应,Zions Bancorporation与Western Alliance Bancorporation等银行的股价单日跌幅刷新去年以来纪录,市场担忧新的“区域银行危机”或已在酝酿中。
区域银行压力重现 经济分化加剧风险
区域银行是当前动荡的风暴眼。Zions因两笔欺诈贷款被迫冲销5000万美元坏账,并提起6000万美元诉讼;Western Alliance则因汽车与消费贷款坏账上升而面临法律纠纷。高利率环境下,商业地产(CRE)和消费信贷的双重疲软正削弱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
高收入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K型经济”分化也在放大风险:资产阶层继续受益于股市与房地产升值,而中低收入阶层却因信贷紧缩和通胀高企而偿债困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随之上升。Zions与Western Alliance的危机并非个例,而是更广泛系统脆弱性的写照。花旗集团、第一资本、高盛、摩根大通等大型银行股价亦同步走低,表明风险已从区域层面向全系统扩散。
LQD/HYG信用利差比率上升,显示投资者正逃离高风险债券,寻求安全资产避险。银行板块的信用质量下滑不仅威胁股市,也可能冲击债券市场与私募信贷体系——后者的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若坏账进一步扩散,可能形成类似“连锁违约”的传染效应。
回购市场告急 美元流动性陷入枯竭
回购市场历来是流动性危机的“温度计”。美联储最新数据显示,其常备回购机制(SRF)在10月16日被动用高达83.5亿美元,且抵押品以MBS(抵押支持证券)为主。这意味着MBS市场流动性恶化,投资者更倾向持有国债等高质量资产。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反向回购(RRP)与SRF之间的差值自2020年以来首次转负,表明金融体系正在从流动性“过剩”阶段转向“短缺”阶段。过去作为“美元蓄水池”的RRP几乎耗尽,而SRF则被迫成为紧急救生阀。SOFR持续高于美联储的利率走廊上限,显示融资需求远超可用资金供给,市场“缺钱”已成事实。
这一情况让人联想到2019年回购市场崩盘。当时,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10%,迫使美联储紧急注入流动性、重启资产购买计划。如今,如果SOFR继续高企,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再次放缓量化紧缩(QT)步伐,甚至重新启动量化宽松(QE)以稳定市场。
财政与货币双重挤压 流动性危机的深层根源
当前流动性短缺并非单一市场偶发事件,而是财政与货币政策错位叠加的结果。
首先,美国财政赤字已达GDP的7%,创非战争时期历史新高。为了弥补赤字,财政部需持续发行债券,这直接吸收市场流动性。其次,财政部一般账户(TGA)在重建过程中从3000亿美元提升至8100亿美元,约5000亿美元从银行体系“抽血”。
与此同时,反向回购余额从1.8万亿美元下降至接近零,系统已无缓冲余地。而美联储持续的量化紧缩进一步减少银行储备,令整个体系“资金干涸”。这四股力量共同构成了美元流动性短缺的“完美风暴”。
未来展望:警惕信用事件与政策转向
流动性短缺正引发一系列连锁风险:
1. 信用事件风险上升——若区域银行坏账扩散,可能触发新的倒闭潮。
2. 私募信贷市场传染——区域银行与私募信贷关系密切,坏账蔓延将重创该领域。
3. 股债市场波动加剧——信用利差扩大与SOFR飙升将推高市场波动率,压制估值。
在应对方面,美联储或将被迫重新评估QT进度,必要时采取定向流动性注入措施。财政部也可能调整TGA管理策略以释放流动性。但在通胀尚未完全受控的背景下,政策转向空间有限。
当前,美国金融体系正站在关键拐点上。区域银行承压、回购市场失衡、美元流动性枯竭,共同构成潜在系统性风险的三重信号。正如2019年与2023年危机所示,流动性是现代金融的血液——一旦供血不足,任何资产都可能成为“病灶”。未来几周,SOFR利差、SRF使用量、区域银行股走势,将是市场判断危机是否进一步恶化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