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稳定币背后的国债引力:美国财政新棋局的潜在支点

2025-05-12

随着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持续膨胀,稳定币正从技术创新跃升为可能影响美债生态的重要变量。最新政策趋势与市场演变共同揭示,稳定币或将成为部分缓解美债供需失衡的重要补充力量,但这一愿景面临立法、市场、监管等多重现实考验。

 

一、稳定币持债规模跃升,美债新“买家”浮出水面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Tether与Circle两大稳定币发行商共计持有近1420亿美元的短期美国国债。以当前总市值2300亿美元计算,约60%-80%的稳定币储备资产为美债,意味着其持债规模介于1380亿至1840亿美元之间,占据美债总规模(约36万亿美元)的0.4%上下,仍属边缘性资金来源。

 

尽管比例尚小,但增长速度不容忽视。2024年,摩根大通统计稳定币储备中的美债规模为1140亿美元,意味着一年内增长超过25%。若按此趋势叠加立法激励及市场扩张,财政部预计未来对美债的潜在需求或达2万亿美元,主要来源即为稳定币。

 

二、美元锚定与国债绑定:稳定币的战略金融角色

 

稳定币的广泛采用本质上是美元国际化的延伸。以USDT与USDC为代表的美元挂钩稳定币,不仅在全球加密市场中构成主要流动媒介,其背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尤其是短期国债——正在重新定义美元在跨境结算、储值与支付中的主导权。

 

这种结构性安排带来三重战略效应:

 

1. 增强美债流动性:稳定币的持续扩张意味着对短期美债的被动配置持续增长,填补部分传统外资机构(如中国、日本央行)减持后的缺口。

 

2. 强化美元锚定权:稳定币构建了链上的“美元区”,扩大了美元结算网络的技术边界,增强了美元对新兴市场、加密原生经济体的黏性。

 

3. 资本反哺财政系统:稳定币公司依赖国债利差获利,这种商业驱动将美债需求与科技资本利益深度绑定,有助于将私营科技部门动员为财政融资的辅助渠道。

 

三、政策驱动需求膨胀:《GENIUS法案》与稳定币合规化路径

 

当前稳定币对美债的需求增长正在获得制度背书。正在审议中的《STABLE Act 2025》与《GENIUS Act 2025》明确要求稳定币必须以等值高质量资产(首选短期国债)作为全额抵押。这一规定若落地,将从根本上改变稳定币的储备结构与资产配置逻辑。

 

据财政部初步评估,两项法案的实施将每年带来额外3000亿至4000亿美元的美债需求。配合全球稳定币市值向2万亿美元的增长预期(渣打银行预测2028年前实现),稳定币对美债的理论承接能力有望逼近1.5万亿至2万亿美元区间。

 

这意味着,美债未来可能逐渐形成“四足支撑”的需求结构:央行储备、养老金与保险基金、商业银行系统、以及稳定币为代表的链上资产配置体。

 

四、链上金融加速融合,美债数字化生态正在成型

 

稳定币并非孤立存在,其背后是整个链上金融系统(DeFi)的扩张。随着美债的代币化趋势加快,2025年链上代币化美债(Tokenized Treasuries)规模已从2024年的7.69亿美元升至34亿美元,年增速高达340%。这预示着一个高度流动、可编程的国债资产市场正在浮现。

 

如果以MakerDAO、Ondo、Franklin Templeton等项目为代表的DeFi协议继续吸纳国债代币作为抵押品或收益资产,美债将逐渐在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中扮演核心角色,进一步加强稳定币与美债之间的技术融合与金融黏性。

 

五、现实的边界:法案阻力与替代资产的崛起

 

尽管理论上稳定币可成为美债重要“新买家”,但现实存在三大核心障碍:

 

1. 立法的不确定性:GENIUS法案与STABLE法案面临国会内部的党派分歧,部分议员担忧其将限制创新、打压小型发行商。若立法延迟甚至流产,将大幅削弱稳定币持债的强制动能。

 

2. 全球监管割裂:稳定币虽为美元锚定,但全球监管政策各异。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对稳定币采用较为谨慎态度,或将限制其跨境扩张,从而抑制其市值增长潜力,进而压缩对美债的实际需求。

 

3. 资产配置多元化:稳定币发行商亦非只能配置美债。若出现利率更优、流动性更强或监管成本更低的资产替代品(如短期企业债、货币市场基金等),稳定币或将部分撤出美债市场。此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亦可能驱动新型稳定币设计减少对国债的依赖,以差异化竞争。

 

六、结语:稳定币可成一翼,非救世主

 

稳定币对美债的持续配置,的确构成当前财政调控工具箱中的新补充。但正如财政部长贝森特所言,这一机制的可持续性与规模化潜力,取决于政策落地、市场发展与全球金融格局的互动演化。

 

短期看,稳定币可为美债市场提供边际流动性;中期看,其可能成为数字化美元金融生态的基石;但长期看,稳定币无法逆转美债信用逻辑的根本问题,也不应被视为解决财政赤字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