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原生 vs. 加密相关:2025 年的构建战略与创始人画像
加密的拐点
2025 年是加密行业的一个分水岭。《GENIUS 法案》签署成法,稳定币监管终于明确,华尔街和全球金融机构不再对加密避而远之,而是主动拥抱。大型银行、科技巨头和财富 500 企业纷纷探索稳定币、去中心化身份(DID)、零知识隐私验证(zk-proof)等技术。
一句话:加密不再是边缘实验,而是进入了主流的经济基础设施。
这种宏观变化,直接改变了创业与投资的版图。过去十年,加密原生(Crypto-Native)项目占据舞台中心——它们由加密圈的人为加密圈的人而生;但如今,更多的创业机会正出现在加密相关(Crypto-Adjacent)领域——将加密技术嵌入更大行业的解决方案。
一、加密原生项目:为核心圈层打造的极致工具
1. 用户画像:少量超级用户决定成败
加密原生项目的典型用户,是经历过熊市、懂私钥管理、能用 Etherscan 查合约、会切 RPC 节点的人。这类用户数量很少,可能全球只有几十万活跃的“重度加密玩家”,但他们的贡献极端集中。
- OpenSea:前 0.2% 用户贡献一半交易量
- Polymarket:前 0.06% 用户贡献一半交易量
这种幂律分布意味着:
你要赚到钱,不是靠 DAU 数量,而是靠极高的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和留住少数“核心鲸鱼”。
2. 护城河:持续创新,而不是规模效应
加密原生几乎没有 Web2 那种“网络效应锁定”护城河——协议是开源的,前端可被 Fork,激励可被复制,用户可以一键迁移。
竞争格局往往是这样的:
- Blur 几个月内夺走 OpenSea NFT 市场的流动性
- Axiom 挑战 Photon 的区块链数据产品
- LetsBonk 在 Meme 链上挤压 Pump.fun
唯一有效的防御,就是 持续的产品创新:
- Uniswap 从 2018 到 2025 仍是头部 DEX,靠的不是“品牌”,而是 V3 集中流动性、UniswapX、Unichain、V4 Hooks 等一波波颠覆性更新。
3. 投资逻辑:高风险高波动
投资加密原生,本质上是赌项目能在短周期内抓住叙事红利,并积累一批忠实核心用户。
它们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 6-18 个月——代币发行、流动性激励、社区热潮,然后竞争者涌入、用户流失、团队转型或退出。
对风投来说,这要求 押中极少数能穿越周期的团队,而不是广撒网。
二、加密相关项目:让加密成为更大业务的底层引擎
1. 从“区块链,不是比特币”到“加密是功能”
早期尝试(如供应链管理、银行间结算)失败的原因是时机太早。2025 不同:
- 稳定币跨境支付已被大型银行采用
- 企业用 DePIN 模式激励 IoT、机器人、气象数据采集
- 消费品公司用 zkTLS 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并验证真实性
这些案例的共性:
加密不是整个产品,而是增强某个核心业务的功能模块。
2. 市场规模:更大的 IPO 潜力
- 加密原生项目的退出方式通常是 TGE(代币发行),市值上限多为数亿美元到十亿美元级
- 加密相关项目如果能切入全球支付、数据、游戏、金融等市场,IPO 规模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 2025 年起,越来越多顶级风投(不仅是加密基金)把注意力放在加密相关赛道上。
3. 竞争策略:行业深度优先于加密技术
在加密相关领域,成功更多取决于你是否深刻理解那个传统行业:
- 金融科技:CAC/LTV 模型、分发渠道、合规能力
- 游戏:发行与用户运营能力
- 硬件:供应链、成本控制
加密只是让这些模式更高效、更可扩展的工具。
一个懂加密但不懂行业的创始人,很容易被原有行业巨头加一个“加密功能”就打败。
三、创始人画像的分野
加密原生创始人
- 典型背景:Web3 早期玩家、开发者、DeFi 社区领袖
- 优势:深谙链上文化、会构建社区、能玩转激励设计
- 案例:Uniswap 创始人 Hayden(从西门子被裁,学 Vyper 做出 DEX);Aave 创始人 Stani(学生时期创立 ETHLend)
加密相关创始人
- 典型背景:传统行业资深从业者,兼具加密理解
- 优势:有行业资源、知道关键 KPI、能对接主流分发渠道
- 案例:稳定币跨境支付的创始团队来自 Revolut、TransferWise;DePIN 创始团队来自硬件巨头
四、投资与创业的 5 条实用建议
1. 原生项目要把精力放在留住 Top 1% 超级用户,而不是盲目追求 DAU
2. 相关项目要把加密当作功能模块,而不是产品的全部卖点
3. 加密风投要避免“反向选择”——不要只投那些从原生临时转去相关领域的创始人
4. 如果要做新兴市场的加密银行,就去当地长期生活,直面用户
5. 成功的时间窗口很短,尤其在支付、数据、游戏等领域,先发优势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结语
加密行业已从“孤岛文化”走向“全球经济基础设施”。
原生项目依然是链上创新的发动机,但相关项目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大的价值创造者。
在 2025 年的格局下,创业者和投资人需要重新思考:
你是在为 5 万个重度玩家造“钛合金战舰”,还是为 50 亿人造“隐形引擎”?
两者的打法、节奏和成败逻辑,已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