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支付霸权的转折点:稳定币如何重塑Visa与万事达的商业逻辑

2025-07-03

在全球数字支付浪潮愈演愈烈的当下,曾经高高在上的支付双雄——Visa与万事达卡,正面临一股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稳定币正在快速崛起,并切实撼动着它们赖以生存的传统收费模式。如今的支付战场,不再只是巨头之间的你来我往,更成为新兴加密基础设施与既有金融秩序之间的深度对抗。

 

稳定币正在重新定义“支付”的本质

 

过去几十年,Visa与万事达通过构建封闭、高效且全球通行的卡组织网络,垄断了非现金支付渠道的绝大多数交易,尤其是在美国。它们的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刷卡手续费”——也即每一笔交易中商家所需支付的比例费用。而随着稳定币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这种依赖正受到根本性的挑战。

 

为什么稳定币在支付场景中构成真正威胁?

 

1. 成本削减的“致命一击”:

 

稳定币绕过传统银行账户体系和卡组织网络,允许消费者直接从加密钱包支付给商家,从而大幅压缩中介费用。2023年,美国企业在刷卡费上合计支付高达1870亿美元,这几乎是稳定币生态眼中的“垄断性灰色利润空间”。

 

2. 跨境支付的“效率革命”:

 

传统跨境支付常涉及中介银行、清算延迟和高昂手续费,而稳定币可以实现近乎即时、全天候、低成本的资金转移,尤其在全球南方国家展现出颠覆性潜力。

 

3. 去中心化网络的“结构性冲击”:

 

稳定币的底层运行逻辑建立在去中心化账本之上,不再需要依赖Visa或万事达提供的网络信任。这意味着支付基础设施的“信任中枢”已开始悄然转移。

 

稳定币生态系统正在迅速扩张

 

目前,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2530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突破3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甚至公开表示,稳定币或将成为削减美国债务的一项工具。这一增长并非虚火,而是背后多个维度的结构性共振:

 

DeFi中的“数字美元基石”:

 

USDC、USDT等稳定币已经成为借贷、交易、收益农业等核心应用的流通货币,在链上金融中拥有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地位”。

 

跨链技术打通多元网络:

 

借助LayerZero等协议,稳定币在多链部署下实现跨链自由流通。如Bitfinex支持的Stable链已原生采用USDT作为Gas费,进一步增强其支付基础设施属性。

 

企业与机构级应用加速落地:

 

Web3企业广泛采用稳定币作为员工工资、供应商支付手段;而传统机构也将其引入OTC结算与国际资金流动中,稳定币作为“美元替身”的角色日益巩固。

 

RWA代币化进程的桥梁:

 

随着房产、债券、基金等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加速,稳定币成为这些资产链上发行、定价、交易与清算的核心配套。

 

构建“新支付轨道”:

 

像Coinbase已构建面向商户的直接稳定币支付平台,集成Shopify和Stripe,并提供1%的USDC返现。传统支付路径被绕开,消费者与商家建立直接通道。

 

面对冲击,支付巨头并未“坐以待毙”

 

Visa与万事达清晰意识到:与其抵抗稳定币,不如拥抱并整合它。这两大巨头已启动全面战略转型,试图重新在新金融世界中定义自己的价值定位。

 

它们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1. 技术融合:

 

推出稳定币结算能力、与加密钱包联动的支付卡。

 

探索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的替代角色。

 

将自身成熟的代币化技术推广至数字资产,例如将USDC代币化纳入风控体系中。

 

2. 战略投资与合作拓展:

 

Visa Ventures入股BVNK等加密基础设施企业;

 

万事达支持包括Circle、PayPal、Paxos等多个稳定币发行方;

 

与银行科技提供商合作推出银行支持的代币化法币产品(如Fiserv的FIUSD)。

 

3. 智能支付路由构建:

 

万事达正推动交易自动分流,结合信用额度、借记账户和加密钱包进行智能化支付路径选择,试图打造“统一支付身份”系统。

 

4. 战略再叙事:

 

高管口径逐步转向“稳定币不是敌人,而是新机会”,通过主动引导市场情绪降低冲击感,并争取在规则重塑中占据主动地位。

 

稳定币普及仍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

 

尽管增长迅猛,稳定币要完全替代Visa与万事达的卡网络尚存在较多现实阻力:

 

用户心智壁垒:

 

传统信用卡提供的返现、积分、欺诈保护和信用额度仍是稳定币难以比拟的“用户粘性”来源。

 

合规与信任问题:

 

稳定币尚未全面纳入FDIC等金融保障体系,一旦遭遇黑天鹅事件,普通用户信心可能迅速流失。

 

商家采用门槛:

 

稳定币支付带来的税务处理、会计入账及技术维护挑战,仍让许多传统商家望而却步。

 

全球监管碎片化:

 

各国对稳定币的法律定义、储备要求、KYC/AML标准等差异显著,全球合规操作极其复杂,且风险难控。

 

稳定币冲击带来的并非颠覆,而是重塑

 

回顾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BNPL(先买后付)等过往“颠覆者”的命运,无一不是在最初激起波澜后,最终被巨头吸收、改造、整合。稳定币很可能也是如此。

 

Visa和万事达并非拒绝变革的守旧者,而是技术与策略双重灵活的“管道主宰者”。它们的优势在于全球支付网络、深厚的信任体系与政策游说能力,在支付系统未来重构中仍然不可或缺。

 

最终的格局或将是:稳定币成为支付系统中“新的流体”,而Visa与万事达则继续主导“管道建设”。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融合演化。这种“新旧共存”的混合生态,或许才是未来全球支付体系的真实写照。

 

总结:

 

稳定币对Visa与万事达而言,是威胁,更是契机。谁能在这一波技术浪潮中完成自我重构,谁就将在未来的支付版图中继续书写传奇。支付的未来,既不会完全加密,也不会彻底传统,而是一场融合驱动下的新范式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