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加速数字欧元推进 抵御美元稳定币依赖
欧盟正站在数字货币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随着现金使用率持续下降,欧洲支付体系高度依赖 Visa 和万事达等美国支付巨头,而美元稳定币在欧洲的使用比例快速攀升,这些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压力,正在迫使欧盟加快数字欧元的推进步伐。
政治妥协下的路线图
9 月 19 日,欧盟财政部长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中,成员国财政部长与欧洲央行高层及欧盟委员就数字欧元的实施路径达成一致。路透社报道形容此次结果为“妥协”,暗示成员国更多是出于外部压力与现实考量被迫接受,而非完全主动的战略选择。
会议主席帕斯卡尔·多诺霍强调,在欧洲央行决定是否最终发行之前,理事会仍保有审议和表决权,并将在数字欧元的发行条件、公众持有上限等关键问题上拥有最终话语权。然而,许多涉及实际运作的技术性细节——包括账户结构、清算机制、交易隐私保护与上线节奏——尚未公开披露。
欧洲央行的战略诉求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发言中明确指出,数字欧元不仅是支付手段,更是“欧洲主权的象征”。她警告,如果继续依赖美国主导的支付体系,欧洲将在数字时代被边缘化,失去在跨境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话语权。
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莱恩则补充,目前欧元区约三分之二的卡支付交易依赖 Visa 和万事达,美国的政策和监管动向足以对欧洲支付安全和成本结构产生连锁反应。他将数字欧元视为对抗外部风险的一种“战略保险”。
与此同时,央行内部人士透露,数字欧元还将被设计为应急支付机制。在传统银行系统或支付网络遭受攻击时,居民仍可依靠央行数字钱包完成基本交易,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韧性。
美元稳定币的压力
根据 Cryptopolitan 的数据,2025 年欧洲地区的稳定币使用率已上升至 34%,而其中绝大多数以美元计价。换言之,美元稳定币正逐渐成为欧洲数字支付的重要支柱。这不仅削弱了欧元在数字金融中的竞争力,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独立性可能受到侵蚀。
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欧元被赋予了更强烈的战略使命:它不仅要提供高效的支付功能,还要成为欧盟抵御美元稳定币扩张的制度性工具。
法规与政治博弈
尽管财政部长会议取得初步共识,但真正的立法之路依旧复杂。欧盟委员会早在 2023 年就提出了数字欧元法案,但要获得欧洲议会与理事会的批准仍需漫长博弈。隐私保护、金融稳定和国家主权等议题仍是各国争论的焦点。
部分欧洲议会议员甚至认为,数字欧元应是“最后的手段”。中右翼议员费尔南多·纳瓦雷特直言,数字欧元可能带来成本高昂、隐私风险加剧等副作用。他提醒,如果央行的叙事不断变化,公众对数字欧元的信任基础将被削弱。
按照欧洲央行规划,若一切顺利,数字欧元将在 2026 年完成政治批准,随后进入长达三年的建设与测试阶段,最早也要到 2028 年才能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银行业的隐忧
商业银行对数字欧元的态度趋于谨慎甚至抵触。一旦居民将资金转移至央行数字钱包,商业银行的存款基础可能被削弱,进而影响其信贷能力和盈利模式。这种“存款外流”风险已成为欧洲金融机构最担心的情景之一。
此外,银行还质疑数字欧元带来的成本分摊问题。建设支付接口、反洗钱机制和客户认证系统需要巨额投入,若缺乏合理的收益机制,银行可能承担过高的运营风险。
未来的不确定性
隐私保护仍是数字欧元的最大争议点之一。德国、荷兰等国坚持要求最高级别的隐私标准,否则公众对数字货币的接受度将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欧洲内部还存在潜在的“数字货币碎片化”风险:如果数字欧元推进缓慢,一些成员国可能选择自主发展本国 CBDC 或独立支付系统,进一步削弱欧盟的整体协调。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妥协,标志着数字欧元进入实质性讨论的新阶段。但要真正从纸面走向公众钱包,欧洲仍需跨越立法博弈、技术建设、银行体系反弹和公众信任四重障碍。
可以说,数字欧元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关乎欧洲货币主权、金融稳定与地缘政治竞争的长期战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