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彻底清仓比亚迪的背后逻辑
过去几天,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频频登上财经媒体的头条。很多人感到震惊,但在我看来,这一举动并不出乎意料,只是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才彻底退出?
我最早关注比亚迪,完全是因为阅读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实录书籍。在那些问答记录中,比亚迪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是极少数多次被巴菲特与芒格提及的中国企业与企业家。
书中透露,巴菲特当年买入比亚迪的股票,背后有芒格的坚持。老先生甚至直言,比亚迪是他和芒格之间为数不多的分歧之一。当时芒格拍案而起,强烈要求买入比亚迪。后来坊间也有消息传出,芒格之所以坚持,与李录的推荐有很大关系。
当然,巴菲特与芒格从来不是盲目跟风的人。即便有人推荐,他们也会对企业进行深度审视,只有在确认商业模式和管理层具备独特优势后,才会果断入场。这正说明了比亚迪在当时的独特性与吸引力。
不过,与许多投资者不同,我并未因为“股神”买了比亚迪就跟着投资,而是从此开始更频繁地关注这家公司的新闻与动态。
风向的变化
时间来到今年早些时候,长城汽车的一位高管在采访中放下狠话,大意是“汽车行业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恒大的企业”。这句话迅速引发市场震动,海外不少媒体随即将矛头对准比亚迪,接连爆出一些并不乐观的线索。
我出于好奇,仔细阅读了那些报道。虽然无法百分之百确认真实性,但凭借常识判断,很多内容并非空穴来风。这让我立刻想到了当年伯克希尔清仓的两家公司——房地美与房利美。
这两家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几乎垄断的巨头,曾是巴菲特的坚定持仓。然而,当他们逐渐无视风险、滑向不可控的深渊时,巴菲特与芒格果断清仓。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极为及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弊端全面暴露,若非“太大而不能倒”,若非美国政府出手救助,它们本该被市场淘汰。
对比与启示
正是联想到这一段历史,我才开始怀疑:比亚迪是否在财报或运营模式中,已经显现出某些隐忧?这些迹象是否早已被巴菲特捕捉到?只是市场和媒体一度忽略了。
事实上,自2022年起,巴菲特就开始逐步减持比亚迪股份,只是外界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他对苹果、西方石油等公司的持仓变化,导致比亚迪的抛售动作并未受到广泛讨论。直到如今清仓的消息被确认,才让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值得注意的是,芒格在2023年底离世,而比亚迪的减持与最终清仓动作,显然是两位老人共同的判断与决策,而不是一时冲动。这种默契与谨慎,再次体现了他们一贯的投资哲学:在发现企业潜藏风险或估值不再具备吸引力时,坚决抽身。
经验的智慧
巴菲特的这次清仓,再次验证了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投资从来不是情怀和信仰的延续,而是对现实的冷静判断。无论企业多么辉煌,只要出现趋势性的隐忧,就必须做出取舍。
比亚迪仍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依旧拥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在行业竞争白热化、补贴政策退坡、海外市场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它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巴菲特的清仓,未必意味着比亚迪的失败,却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便是巨头,也可能走到需要重新评估的阶段。
对投资者来说,巴菲特这一决定不仅是关于比亚迪的判断,更是一次生动的投资教育。它提醒我们——投资不是盲目跟随名人光环,而是持续观察、冷静分析,在关键时刻敢于做出艰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