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金之争:比特币与代币化黄金的信任冲突
当比特币与代币化黄金 XAUT 同时摆在投资者面前,选择背后已不仅是资产偏好,而是对未来金融体系可信赖基础的根本判断。在传统金融体系中,黄金象征着安全、稀缺与长期稳定的价值载体;而在加密世界里,比特币则被塑造成一种不受国家和机构控制的“数字黄金”。当黄金加速上链并以代币的形式在区块链系统中流通,这两者的边界变得模糊而暧昧,一场跨越 TradFi 与 Crypto 的深层冲突也随之显现。
近期,素有“黄金教父”之称的 Peter Schiff 与前 Binance CEO CZ 之间围绕“比特币 vs 代币化黄金”的讨论让这个问题重新变得尖锐。表面上,两人争论的是哪种资产代表未来储值方式,实质上,这是一场以“信任来源”为核心的价值底层之争:传统世界依赖“实体稀缺与政府法定框架”,加密世界则试图以“数学、密码学与代码共识”取代对机构和国家的依赖。
Peter Schiff 多年来是比特币最坚定的批评者之一。在他的叙事中,比特币缺乏内在价值,价格由情绪和投机驱动,而黄金作为人类数千年来公认的稀缺资产,才是货币体系的真正锚定物。代币化黄金之所以被他视作金本位在数字时代的延伸,是因为它既保留了黄金的实物储备基础,又通过链上化实现更高的可分割性与全球流通性。在这个逻辑中,价值来自“有形支撑”。
CZ 的回应则更直接。他指出,所谓的代币化黄金从根本上仍然依赖中心化信任结构:用户必须相信发行机构承诺储备真实存在、不会挪用、不会超发、不会在极端情况下违约。换句话说,代币化黄金只是将黄金凭证搬到了链上,解决了流动和交易效率问题,却没有解决“信任依赖发行者”这一根本性结构。而比特币则不需要任何中介,其所有权由私钥直接掌握,账本安全由全球节点协作维护,信任对象不是机构,而是系统本身。
然而,如果从历史演化角度审视,代币化黄金的设计逻辑并非凭空产生。早在区块链出现之前,传统金融体系就曾借由“纸黄金”“黄金 ETF”等形式解决黄金不易运输、不易分割、不便参与交易的问题。这些凭证化形式虽然提高了黄金的流动性,却也将用户对“黄金本身的信任”替换成了对“发行机构偿付能力”的信任。当储备审计缺乏透明度、监管不完善或发生危机时,持有人可能无法兑回实物,这种信用风险始终存在。
XAUT 等代币化黄金的优势在于透明度有所提高,区块链账本提供可追溯性,转账全球化且无需银行体系参与。但实物是否真实托管、托管机构在极端情境下是否具备履约能力、法律体系是否承认代币持有者的实物追索权,这些问题仍然无法由区块链自身解决。也就是说,代币化黄金提升了“数字效率”,但没有真正改变“信任结构”。
这也是代币化黄金与比特币之间最深层的差别:前者依赖“现实世界的信用共识”,后者依赖“去信任化的代码共识”。一个通过稳固的物理稀缺提供价值,一个通过不可篡改的系统结构提供可信。
类似的权衡同样存在于稳定币与 RWA(现实资产上链)生态中。算法稳定币曾试图通过数学模型完全摆脱实体依赖,但 UST 的崩溃证明,在缺乏现实支撑时,纯代码信任容易在剧烈波动中瓦解。中心化稳定币则因受银行体系和监管结构影响,无法实现真正的抗审查。而去中心化稳定币为了提高规模与稳定性,又不得不引入现实资产作为抵押,最终回到了对法律体系与托管机构的依赖之上。
可以说,除了比特币和以太坊等原生链上资产之外,大多数 RWA 与稳定币,都无法彻底脱离中心化权力结构。这并非技术不足,而是价值本身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只要资产来自链下,它就必须由链下系统和法律框架维持价值承诺。
因此,Schiff 与 CZ 的分歧,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未来金融世界的原型:
Schiff 所代表的,是“实体支撑与现实监管框架持续存在”的世界,数字化只是将现有金融系统进一步高效化。
CZ 所代表的,则是“价值最终不依赖任何国家、机构或托管体系”的世界,链上系统自身即是信任来源。
最终的未来可能不会偏向其中之一,而是两者共存:一部分资产继续由现实体系担保,另一部分资产则在无须许可的开放网络中运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衡。
在这个意义上,比特币与代币化黄金之争,不是关于谁更优越,而是关于人类在构建金融体系时选择相信什么:是相信物理世界中的稀缺与法律秩序,还是相信算法与分布式共识的自组织力量。
这场争论将持续很多年,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推动我们重新理解“价值”本身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