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阴云密布之下,还会跌多久?“底”到底在哪?
进入11月,市场并未迎来往常的年末做多行情,反而在一开始便传递出强烈的悲观信号。全球金融市场几乎同步下挫:美股在11月5日经历“黑色星期二”,亚洲市场跟随大跌,韩国KOSPI更是触发熔断。加密市场也难独善其身,比特币曾短暂跌破10万美元,以太坊下探3000美元,多个主流资产出现流动性断层式回落。
更令人不安的是,类似这种“突然的深跌”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即便次日价格略有修复,投资者依旧无法摆脱那种熟悉的、牛熊交界线上摇摆的危险感。许多人开始反复追问一个问题:这一轮下跌到底源自哪里?以及,它会把市场带向何处?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回到最核心的变量:流动性。
目前正在发酵的最大外部事件,是美国政府史无前例的长期停摆。停摆已持续超过37天,刷新美国历史纪录。与以往短期停摆不同,这一次持续时间之长,使得影响从政治争斗蔓延到了真实经济层面。大量政府雇员拿不到工资,公共部门运转受限,交通、医疗、食物援助等基础服务都受到波及,消费信心承压,社会系统性不安感提升。
市场的不确定性首先会表现为避险需求上升,资金收缩和风险偏好下降。而更隐蔽也更关键的一点是:停摆改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流动方向。政府财政一般账户(TGA)余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创近五年新高,这代表政府在吸收现金,却无法将资金重新投入经济中,形成了一种“财政版紧缩”。换句话说,停摆本质上是一种不通过加息、却能产生加息效果的另类收紧政策。
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已清晰体现在金融数据中:以国债为抵押的隔夜拆借利率SOFR在月末突然跳升,与美联储超额准备利率之间的利差达到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说明资金“手紧”的状况正在快速加剧。而美联储的储备金余额降至2.85万亿美元,常设回购机制使用额创历史新高,都在说明同一件事——市场缺钱。
而当市场缺钱时,最先被抛弃的永远是风险资产,加密货币首当其冲。尽管今年加密行业在合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与AI驱动的美股、央行推升的黄金相比,加密资产在大类资产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年初至今,比特币涨幅不到10%,以太坊几乎持平,而纳指和黄金的表现都远超加密市场,这导致资金顺势进行结构性再配置:钱没有离开市场,只是离开了加密市场。
ETF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流向。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在近五个交易日内均持续大量流出,意味着机构选择从高风险端撤离。而二级市场流动性早在10月11日暴跌中就已大幅削弱,那一次超百亿美元级别的爆仓几乎抽空了散户的主动买盘能力,使市场难以形成反击力量。如今,即便价格下跌,爆仓规模也明显偏低,这不是市场“抗跌”,而是没有流动性可以被清算了。
内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老牌DEX Balancer在11月初遭遇黑客攻击被盗超1.28亿美元,提醒人们:技术风险从未消失,行业信任建立十年,可以被一次安全事故撕裂。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这一次回调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而不是单日事件引发的短期情绪波动。
那么,问题来到最关键处——反转的信号在哪里?
如果将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一轮下跌的核心根源是政府停摆与流动性收缩。因此,真正的转折点也必须来自于美国政府恢复运作并重新释放流动性。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停摆结束后,股市均在接下来的1—3个月中迎来显著回升,因为财政支出恢复与政策审慎宽松通常会被同步执行,这种模式可能再次重演。
预测市场与华尔街机构普遍认为,未来两周是停摆解决的高概率窗口。若停摆结束,不只是美股反弹,加密市场同样会出现同步修复。由于此前流动性被压制得过于彻底,一旦重新释放,反弹力度很可能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但在停摆结束前,市场依旧会在资本收缩与情绪疲弱中挣扎,价格底部的构成可能是时间换空间的盘整,而不是立即反转。
乐观者相信比特币在今年仍有望再创新高,悲观者则认为下行目标尚未触及。但无论哪一种预测,真正决定市场方向的并不是“技术分析”,而是流动性的再分配。
因此,最值得关注的不是K线,而是:美国何时结束停摆。
当财政开闸,市场才会真正迎来新一轮周期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