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链上霸权的双刃剑 稳定币带来的全球扩张与挑战
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链接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重要桥梁,也正在重塑国际货币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元为锚定资产的稳定币正成为美国强化其货币主导地位的关键载体,但这条路径并非毫无风险。
自本月初Circle成功上市以来,其股价从IPO价格31美元飙升至180美元,涨幅超过五倍。作为全球第二大美元稳定币发行商,Circle的资本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认可,也象征着市场对稳定币在未来金融秩序中角色的高度期待。
在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警示称,美元稳定币正借助区块链和全球支付网络的融合力量,进一步放大美元的影响力,加剧全球“美元化”趋势。这使得一个重要问题浮出水面:在美元面临信用动摇与地位动摇的背景下,稳定币究竟是其复兴工具,还是霸权过度延展的风险引爆器?
稳定币成为美元霸权的“加速器”
稳定币的魅力在于它融合了两种世界的优势——既继承了法定货币的价值稳定,又拥有区块链所带来的全球化、可编程、低成本、实时结算等属性。正因为如此,稳定币被广泛应用于跨境支付、资产避险、数字资产结算、金融服务等场景,逐步突破了其起初仅作为加密市场“美元替代品”的局限。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2600亿美元,年交易规模高达6.7万亿美元,用户地址突破2.4亿个。根据ARK Invest的估算,2024年稳定币处理的支付额已超过Visa和万事达的合并规模。美国财政部预计,到2028年稳定币市值将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支付体系中的“新基础设施”。
在这种浪潮中,美元稳定币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占全球稳定币市场的95%以上。这种主导性不仅源于美国庞大的美元资产储备和资本市场深度,也与其政策环境日益友好有关。特别是在特朗普重返政坛、重提“金融科技民族主义”的语境下,美国加速推进对稳定币的立法与监管,推动其合法化并嵌入国家财政金融体系。
今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国家创新与稳定币指导法案》,为美元稳定币的合规发行和全球流通铺平道路。相比之下,欧盟尽管早在2024年就通过了《MiCA法案》,但因对非欧元稳定币设置严格限制,导致USDT等主流稳定币退出欧盟市场,欧元稳定币规模一直停滞不前。
这种监管差异直接促成了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性胜出。如今,在包括非洲、拉美、东南亚等高通胀或资本管制国家,USDT和USDC被广泛用于跨境支付、资产储值和工资发放,形成了全球化的“链上美元”生态系统。
稳定币强化美元主导地位的多重路径
当前,美元在全球支付、储备和计价三大核心功能中的占比均已下降。然而,通过稳定币这一新通道,美元有望重拾优势。其路径包括:
- 跨境支付替代:稳定币无需经过SWIFT系统,即可实现秒级到账,吸引众多中小企业与个体商户跳过银行渠道使用美元。
- 资产避险工具:在货币贬值国度,居民可以通过USDT等稳定币转移资产,实现“无许可”的美元储值。
- 金融基础设施重构:稳定币搭建了去银行化的金融通道,使美元以更低摩擦的方式融入全球数字交易系统。
这类“非正式美元化”趋势已经引起全球央行的关注。国际清算银行、欧洲央行与新兴市场货币当局皆担忧稳定币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形成“数字美元殖民”。
美元稳定币的扩张并非没有代价
尽管稳定币看似是美元霸权的新利器,但其背后亦暗藏挑战:
1. 无法抵消美元本身的信用风险
如果美国财政赤字继续恶化、政治极化趋势加剧,稳定币所依附的美元本位基础将动摇。例如穆迪近期因财政指标恶化而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即是美元长期风险敞口的警讯。无论USDT或USDC多么受欢迎,它们的核心资产仍是美国国债和银行存款,一旦市场信心崩溃,稳定币也难以幸免。
2. 货币政策与监管自主性遭侵蚀
美元稳定币在他国的快速渗透,将削弱本币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与资本管控能力。在某些经济体中,甚至已经出现“本币失灵”的现象,民众更信任USDT而非本国法币,类似“货币主权赤化”的局面可能带来地缘风险反噬。
3. 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加速
2025年以来,多个国家加速推出本地加密与稳定币监管法规——包括英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尼日利亚、巴拿马等,部分国家计划发展锚定本国货币的稳定币。这意味着美元稳定币未来或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货币竞争环境,其“网络效应”的主导地位可能被稀释。
人民币稳定币的战略机遇与路径选择
在稳定币带来全球货币格局变化的同时,人民币也正借此探索国际化新通道。虽然目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使用比例仍位列第四,但其增长动力正在从“传统国际结算”向“数字支付基础设施”切换。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出,正成为中国探索新型货币扩张路径的关键突破口:
- 可以绕过SWIFT系统,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 利用区块链网络拓展人民币支付半径;
- 提升人民币在新兴市场的可获取性与持有意愿。
当前已有多个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项目试点出现,包括Tether推出的CNHT、波场链上的TCNH、以及Trust Reserve曾推出的CNHC等,虽规模尚小,但展示出明确的市场趋势。香港正积极争取成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首发平台,并借助其监管制度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示范效应。
未来,如果中国能够在香港、海南自贸区、上海自贸港等地同步推动人民币稳定币的合规发行、流动性支持与清算网络建设,则有可能在全球数字金融中构建对标美元稳定币的平衡力量。
结语:链上货币战争的序幕已然拉开
稳定币是美元国际化的加速器,还是其信用危机的前奏?是人民币走向全球的桥梁,还是落入美元体系的新陷阱?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答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全球货币竞争已进入全新维度——链上规则正在重塑现实权力结构。未来十年,不再只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对抗,更将是“代码之间”的生态战、货币之间的协议战、规则之间的制度战。
面对这场注定将深刻改变全球金融版图的变局,选择何时入场、以何种方式参与,是对每个国家货币主权的重大考验。稳定币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金融秩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