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从特朗普关税到USDe危机——稳定错觉的崩塌

2025-10-14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暴跌,表面上由特朗普的一纸关税声明引燃,但真正让火势蔓延成系统性灾难的,却是加密市场内部积累已久的高杠杆机制与脆弱结构。高收益稳定币USDe、围绕其衍生的“循环借贷”策略,以及做市商在统一账户体系中滥用抵押资产,共同构筑了一个自我强化的金融陷阱——一个稳定性表象下隐藏着极度脆弱的系统。

 

USDe的脱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金融连锁爆炸的第一响。它引发了从DeFi协议清算到中心化交易所强制去杠杆的全面连锁反应。本文从宏观触发、杠杆机制、持仓大户与做市商行为四个视角,试图揭开这一市场崩盘的深层逻辑。

 

特朗普的关税声明只是点燃火药桶的火星。2025年10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计划自11月1日起,对全部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0%的额外关税。这一政治事件迅速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引发投资者的避险浪潮。纳斯达克当日重挫3.5%,标准普尔500指数亦下跌近3%,但加密市场的反应更为猛烈,比特币从高点下跌15%,主流山寨币则在短短数小时内暴跌七至九成,全网合约清算总额高达200亿美元。

 

然而,市场真正的脆弱性早已在此前的狂热中埋下伏笔。数月以来,投机者普遍以高杠杆博取超额收益,以USDe为代表的高收益协议则成为资本竞逐的中心。其12%至15%的年化收益率让资金蜂拥而至,但背后依赖的是复杂且高风险的衍生品对冲策略。

 

USD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储备型稳定币。它通过持有ETH现货并在衍生品市场做空等值合约来维持所谓“Delta中性”,表面上锁定价格,实则高度依赖市场资金费率与流动性环境。一旦波动加剧或资金成本逆转,其稳定机制便会迅速失效。

 

更致命的,是USDe成为“循环借贷”的核心抵押品。在这一模式下,投资者不断重复“质押—借贷—兑换—再质押”的操作,将本金放大数倍。看似理性的资本效率优化,在系统层面却形成了一座杠杆金字塔。若USDe价格出现轻微波动,整个循环链条便会崩塌,清算机制瞬间吞噬全部本金。市场的总锁仓价值被重复计算,流动性错配严重,表面繁荣实为虚假。

 

当特朗普的声明引发抛售时,这个由杠杆构成的虚拟结构被瞬间撕裂。持仓大户首先感受到冲击:他们此前以山寨币作为抵押借出稳定币,再将其投入USDe循环中获取高收益。当市场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下降,借贷平台发出追加保证金警告。为了应对风险,他们被迫平仓、抛售USDe,进而加剧了USDe在现货市场的卖压。

 

USDe的价格一度跌破0.65美元,脱锚引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借贷协议开始自动清算,以USDe为抵押的仓位被强制卖出,而这些卖盘进一步推低价格,形成自我强化的螺旋。与此同时,无法补仓的大户也被迫出售其最初质押的山寨币,以偿还债务。整个市场陷入“抵押品—清算—下跌—再清算”的循环地狱。

 

另一条传染路径来自做市商。为了提升资本效率,他们普遍采用统一账户机制,将全部资产视为可用于保证金的抵押品。当山寨币作为抵押资产价格暴跌时,他们的账户杠杆被动放大。交易所的清算引擎在检测到保证金不足后,开始抛售一切可流动资产,包括做市商的库存现货。这种“账户整体清算”机制,使得本应提供流动性的机构反而成为市场抛压的放大器。

 

更糟的是,当做市商发现自身风险激增时,其自动化系统立即执行了撤单指令,数千个交易对的买单被瞬间撤除。市场在巨量卖盘中失去了买方支撑,出现“流动性真空”。随之而来的,是山寨币市场80%至90%的闪崩。清算机器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链式反应,仿佛在燃烧的火场中不断倾倒汽油。

 

回顾整个链条,宏观冲击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毁灭力量来自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DeFi与CeFi之间的界限在高杠杆实践中早已模糊,抵押资产的跨市场循环使用让风险无法被隔离。一个协议的失败,迅速通过流动性和抵押体系扩散为全市场危机。

 

这场10月11日的崩盘,不仅是一场资本的大清算,更是一场关于金融工程边界的现实警告。它告诉人们:在追求极致资本效率与高收益的过程中,市场往往在无形中创造了自我毁灭的机制。所谓“稳定”并非稳固,而是用杠杆搭建的幻象。

 

当收益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时,投资者不应只看到诱惑,更应意识到那背后是风险在索取它的价格。正如这场风暴所揭示的——在加密世界里,最稳定的杠杆,往往引爆最崩溃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