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AI越界:无限制大模型如何引爆加密行业的新型安全危机

2025-06-05

一、技术进步的另一面:AI成了加密安全的“双刃剑”

 

从OpenAI的GPT系列到Google的Gemini,再到不断涌现的开源模型,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各行各业,推动效率提升、赋能创新。但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安全问题正迅速浮出水面:尤其是在缺乏监管和伦理约束的背景下,无限制大型语言模型(LLMs)正成为网络犯罪者手中的利刃。

 

所谓“无限制”LLM,是指那些被故意修改以绕过内容限制的语言模型,能生成仇恨言论、钓鱼脚本、恶意代码乃至违法策略,完全无视主流模型对敏感话题的限制与警告。这类模型大多基于开源架构,通过自行微调训练(fine-tuning)获得,因而门槛极低、扩散迅速。

 

在加密行业中,这种模型的滥用风险尤为严重。由于该行业天然去中心化、用户分布广泛且监管灰色地带多,成为了无限制AI最早、最深度的试验场之一。

 

二、从工具到武器:五大无限制AI模型在加密行业的滥用图谱

 

1. WormGPT:黑客的私人GPT

 

WormGPT是目前地下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黑色语言模型,它是基于GPT-J 6B等开源模型构建的,并经过大量恶意代码、网络攻击内容的数据训练。开发者直接将其定位为“无道德限制的AI黑客助手”。

 

加密行业典型滥用方式:

 

- 模拟加密平台发邮件钓鱼,骗取用户私钥或助记词;

 

- 编写恶意钱包监听/劫持代码,实现自动转移数字资产;

 

- 部署诈骗机器人,在Telegram、Discord中自动回复潜在受害者,执行虚假空投/投资项目。

 

2. DarkBERT:以安全之名,滋生黑暗用途

 

DarkBERT原本是韩国KAIST与S2W Inc.为分析暗网开发的研究型模型,但其拥有的暗网内容知识,也为恶意分子复制黑市操作流程提供了原材料。

 

潜在滥用方向:

 

- 社工欺诈:精准获取项目核心人员信息,策划诈骗;

 

- 模仿洗钱路径:复制暗网成熟的非法转账与币混合策略;

 

- 追踪逃避工具开发:分析反监控技术和隐私工具。

 

3. FraudGPT:AI诈骗“多面手”

 

作为WormGPT的升级版,FraudGPT功能更强大,售价也更高。它提供了专门为欺诈行为设计的功能模块,能快速生成诈骗项目的完整“包装”。

 

关键威胁:

 

- 伪造白皮书、官网与团队信息,构建假项目进行ICO/IDO诈骗;

 

- 批量钓鱼页面生成器,精准复制交易所和钱包界面;

 

- 操控社交媒体舆论,制造虚假热度与FOMO情绪;

 

4. GhostGPT:零门槛生成智能合约攻击代码

 

GhostGPT是另一个无道德约束的AI助手,主打“攻击即服务”的方向,重点落在加密技术栈上。

 

典型场景:

 

- 一键生成智能合约后门:无需任何编程知识,即可构建Rug Pull合约;

 

- 多态钱包病毒生成:生成自动变异代码绕过杀毒检测;

 

- 伪装KYC钓鱼:仿冒Binance、OKX等平台的身份验证系统,引诱用户输入敏感信息;

 

- 配合深度伪造技术:生成交易所高管音频、视频,用于BEC攻击(商业电邮入侵)。

 

5. Venice.ai:模型访问自由也意味着滥用自由

 

Venice.ai本意是为开发者提供便利的模型调用入口,但其提供对一些“宽松审查模型”的访问渠道,也被攻击者利用。

 

滥用风险包括:

 

- 绕过内容审核生成恶意脚本;

 

- 加速诈骗剧本打磨过程;

 

- 提供非法prompt示例库,降低攻击入门门槛。

 

三、攻防新范式:为什么加密行业首当其冲?

 

1. 高价值资产:一串助记词可能等同于百万美元,黑客的动力天然更足;

 

2. 高度依赖代码交互:智能合约一旦上线,几乎不可更改,是攻击者天然目标;

 

3. 用户认知差异大:许多散户对安全机制与骗局识别能力较弱;

 

4. 去中心化平台缺乏追责机制:攻击一旦得手,追回几率几乎为零。

 

而无限制LLM的大规模滥用,正在将这些薄弱环节全面武器化,让加密领域成为AI黑产的前沿试验田。

 

四、安全防线如何构建?应对无限制AI模型的策略建议

 

1. 技术层面:对抗生成式威胁的“新杀毒”

 

- 构建AI生成内容识别引擎,快速检测由WormGPT等模型生成的钓鱼邮件、恶意智能合约;

 

- 推进智能合约自动审计工具升级,识别隐蔽后门与欺诈逻辑;

 

- 开发动态安全沙箱,模拟执行潜在风险合约或网站,进行自动化攻击模拟与分析。

 

2. 模型开发者责任:构建防越狱壁垒与审计机制

 

- 提升模型的抗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能力;

 

- 推进输出水印与模型指纹的普及,便于溯源恶意内容;

 

- 对开源模型应用许可使用机制,限制某些高风险权重的滥用。

 

3. 监管与行业协作:打击非法模型生态

 

- 推动制定AI伦理标准与加密行业AI风险红线;

 

- 建立加密行业AI风险通报机制,共享钓鱼案例与攻击模板;

 

- 鼓励跨平台黑产识别合作,打通钱包地址与模型使用记录关联;

 

五、写在最后:当AI成了“超级黑客”,防线只能更强

 

无限制AI模型的崛起,不只是一个技术风险问题,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加密行业生态级别的安全危机。它们使得“黑产自动化”从梦想走入现实,也正在让所有项目方、用户和平台暴露在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下。

 

在AI能力指数级提升的今天,加密行业不能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审计和黑名单系统。我们必须以更主动、更动态的方式,迎战这场“智能黑客”的全面来袭。

 

下一轮安全战争,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而是人与无限制AI之间的对抗。